倪韬:翻译、老师、创业者,一位英语记者的“变形记”

admin 阅读:4 2024-05-08 16:35:07 评论:0

采写 杨涵庚 应璐洋

文字编辑 刘玉璐

微信排版 刘玉璐

责任编辑 王逸帆

编者按

全文约6000字,需要阅读15分钟。

复旦以前有很多书报摊,卖各种各样的中外杂志。

当时,就读于国际政治专业的大三学生倪韬和往来不绝的同学一样常常在书报摊前驻足阅读。直到有一天他翻开了一本叫The Economist的外刊,从此他与英语新闻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他重返复旦园,为我们教授《英语新闻写作(国际新闻方向)》。这背后的故事却不那么简单。

(夜间书报亭摄于2020年12月10日晚 )

学生时期:废寝忘食学习英语

上过倪韬老师课的同学普遍有这样的感受:老师的文章表达地道,用原汁原味形容丝毫不为过。然而,他并非英语科班出生。

大三寒假,一次偶然在书报亭与经济学人的邂逅,让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英语十分薄弱“我看了经济学人后很受打击,以前我觉得自己英语水平还不错,结果看了几页,发现一句都看不懂,全是生词。”

The Economist 

这次打击让倪韬老师狠下功夫,精读精翻外刊成了他课余时光的全部。差不多平均在80-100页左右的经济学人周刊,倪韬老师一页一页地翻,足足看了两个月,除了广告,他舍不得错过任何内容。遇到生词就用笔记本记下来。和很多初学英语的小白一样,倪老师说,“当时记笔记,我只记词汇的意思却不记具体运用的例句,这样会对词义的理解产生偏差。但是至少(学英语的)好习惯养成了。”

晦涩的原版外刊并没有浇灭倪老师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我对这本刊物最疯狂的时候,每个礼拜杂志在更新的那天,我晚上不睡觉,就等着出新刊,出新刊以后马上看,看完以后觉得知道这几篇文章大概什么意思,再睡觉。”

倪韬老师坦言通过这样的学习,他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词汇水平明显提升了。可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不满足于孤军奋战地输入,他开始结伴进行知识输出。

当时国内有一个经济学人的论坛,倪老师就和英语爱好者们在上面一起翻译考研试题。无论短篇、长篇,他们把每篇文章都翻译下来,一起攻坚克难。2006年的夏天,倪老师认为那是他最疯狂的暑假,“我实习完以后就在家看经济学人,然后参与论坛上的讨论,大家找选题、分配选题,疯狂的时候晚上不睡觉把整个三页的长篇报道全部翻下来,再分享到论坛与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学习,互相批评,互相进步。”

(英文原版小说书柜一角)

回望那段苦学之旅,倪韬老师笑言,“这个过程当然会花费不少的时间,但是我觉得真要把英语学好,时间投入是必须的,因为语言学习没有捷径

时隔14年,已在英语新闻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他仍然保持着英语学习的习惯,“常学常新,英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语言,好像我有十几年从业经历,看起来英语还不错,但是真的去跟整个英语庞大的‘建筑’来对比,是非常渺小的。”谦虚如他,仍觉得自己只掌握了些许皮毛。他说,“英语中会不断地出现很多新的词汇和用法,新的一些俚语、流行的表达,你要学会紧跟着潮流,紧跟着时代。”

从经济学人外刊,到国际媒体报道再到原本书籍,最近倪韬老师又扎进非虚构小说的阅读中,“非虚构的作品取自现实,更加容易引起共鸣。”

谈起英语学习经验,倪老师建议同学们平时就要养成看英语新闻的习惯并多阅读英语原版书籍,在此基础上,无论是追美剧还是听BBC都是很好的英语学习渠道,关键是要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的语言学习体系。

如何从英语学习者向英语新闻工作者转型

第一步,变教材。如果你有志于在英语新闻这一领域深耕,那就要看一线国际大牌媒体像路透、彭博的英语新闻作品,向它们学习,向它们对标。

第二步,仿写。在仿写和找对素材之间还有一个记录环节,尤其是例句、关键词的使用。尽可能用英语词典,像Webster或者Free dictionary、Collins都可以。倪老师更推荐Webster,“基本上要找的词的用法都能找到,而且能够了解一个词使用的全貌,而不是只在一个句子里面使用的情况。”有了上述的大量积累后,可以着手仿写。

倪老师说他的第一篇作品并不是发表在《上海日报》上,而是发在经济学家的网站上。该杂志有一个Letters to the Editor栏目,他便对经济学家的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给他们投稿。没想到,有几篇还真被采纳了。这些尝试给了他很大的肯定,以至于后来选择走上英语评论之路,倪老师觉得跟前期这些尝试不无关系。“所以仿写非常关键,用积累的一些词汇和架构试试能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来,不要怕犯错,因为你对一个词的理解不可能一下子到这么高的高度,犯错是必然会有的。”

近期阅读

第三步,完善笔法。倪老师认为要通过更广泛的阅读并且学会对比,照着一些国际一流的媒体学,把自己写法上的毛病抛弃掉。“另外一种就是写了以后有人辅导,给你指出文章的对错,让你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这样的话,你对语言的理解是会上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而我觉得现在好像缺乏这样的一种机制。”

职业生涯:敢于尝试遵从内心

倪韬老师的职业生涯并非开始就很顺利,他也经历过很多的坎坷和挫折,但是正如倪韬老师所说:“没有那份蹉跎,就不会有去改变的决心。”

在踏踏实实的努力和付出下,倪韬老师不仅取得了职业生涯上一个又一个的进步,同时他也不断寻找着新的方向和突破。

刚毕业的时候,倪韬老师去了一家国营贸易公司。但他发现自己更喜欢自由的工作环境,四个月后他就进入《上海日报》网络部, 做编译工作,再后来成为了国际版的夜班编辑,主要负责选稿和排版的工作。

(《上海日报》时期采访前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

“我前前后后在夜班工作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晚上去上晚班,早上三四点结束。有一段时间,我一度是上海日报走的最晚的人,回家以后我就直接睡觉了,一天可能只吃两顿饭。”本身就瘦的倪老师那时候只剩下60公斤不到。

遇恩师:开启新闻评论之旅

为了不荒废英语写作的技能,在本职工作之余,他坚持写新闻评论给评论部的王勇老师。认真如王老师,爱才惜才,每有来稿必认真回复。一来二去的交流,师生就熟络起来。倪老师前前后后写了十来篇文章给王勇老师指导。

2009年11月,恰逢评论部缺人手,王勇老师就把他从夜班调了过去,后来倪老师在评论部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十一年。

刚开始写评论的时候,倪老师关注的重点集中在纵向的社会、文化、学术方面等内容。时间久了,倪老师忍不住寻求一些横向的突破,他想要创造、接受一些新的事物。2014到2015年,他开始关注老上海历史的内容,写了独家报道《109个土山湾木偶的故事》(详情点击往期推送)。2018年的时候,他又把目光聚到科技新闻上。“我认为做新闻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块擅长的领域,然后做专、做深。所以也鼓励同学找到深耕的领域,不要太在乎它目前的规模,毕竟你不知道它将来会变得多大。”

转型之路:媒体人到创业者

今年5月,倪老师从上海日报正式离职,走上了创业之路。“我在上海日报工作了十二年多,到了一定阶段,应该要谋求一个新的挑战。现在都在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果没做过这个事,我觉得有点可惜,感觉人生好像缺点什么。也许做了一年不成功,最后发现还得回去找份工作,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不管最后成功还是失败,我觉得还是应该尝试一下。”

(以创业者身份接受新加坡亚洲新闻台采访视频截图)

而这种果敢正源于他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倪老师看到了市场需求,“我现在服务一些中国的科技企业,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需要做一些营销和传播,但他们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与对内传播不同,在对外传播中需要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经济、法律等内容。他不仅发现了这一需求,也将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英语传播与之联系起来。“我正好有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也有一些行业的人脉和资源,于是我就陆陆续续把以前的一些采访对象直接转换为了客户。”

倪老师认为媒体是锻炼人的平台,能学到很多实用的技能,这些技能给职业选择带来更多新的可能。他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把英语新闻写作这门技能学好以后,不是只有去媒体这一条路。”在倪老师的授课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企业传播的内容。“同学们通过学习英文写作的思路和框架之后,可以从事的工作范围很广,比如一些大的公关公司,如奥美等会有这方面的用人需求。”

(为北京亿欧国际学员做培训)

倪老师建议同学们一方面不功利地学知识、学能力、学本领;另外一方面,也要务实一点。“研二以后同学们都将面临一个实习,同学们在课上学习到的对外传播的方法和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工作上都是能有所受益的,很多企业都很看重这一点。”

倪老师希望他的《英语新闻报道》这门课上能帮助大家获得技能上的训练和眼界上的提升。

机缘:重返校园教书育人

谈起与国新班的结缘还要追溯到去年倪老师给上一届国新班的同学们做的一次关于科技报道的讲座。帮恩师王勇代了一次评论课,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反响,国新项目负责人邓建国教授慧眼识人,借机便邀请倪老师为20级国新班授课。“邓老师的邀请,我想对我而言这是一个认可,也是非常大的一份荣耀。”

(在勃朗峰)

倪老师觉得邓老师很有洞察力。中国的国际传播素来都是一个问题,这几年尤为突出,无论是新冠疫情还是中美贸易战,我国很多国际传播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些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了培养人才,关在书斋里坐而论道肯定是不够的,需要一些产业一线的声音、一线的经验、一线的实践来给同学提供另外一种滋养。”以此为目标,倪韬老师回到复旦,希望还原自己学习英语的过程,把从业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分享给大家,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英语新闻教育的体系化做出贡献。如果能培养一些复合型人才是挺有价值一件事。

课堂

师生互动.

“所以我很感激邓老师,也很感激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同时我自己对这门课也比较期待,我觉得可以和邓老师、王勇老师商量一下,通过这一学期把这门课进一步深化,做出一些体系性的东西出来,不仅复旦能用,全国其他的院校可能都能用。”

倪老师授课的PPT干货满满,内容充实。难能可贵的是,其中60%-70%的内容来自于他个人以往的工作经验总结,30%则来自一些现成的教材体系,还包括一些他在上海日报工作时,彭博老编辑对他言传身教的内容。“老编辑每次给我一些建议、评语我都会留下来,他所有回答的问题,都被做成了一个notebook,放在我的素材库里面。正是因为有这些准备,所以现在讲的时候就心里比较有底,我觉得这门课邓老师也是有期待的,肯定是希望大家能学到一些真材实料的东西,我不想上来念PPT,讲一些很空泛的东西。”

在教学结构上,倪老师按照常规的英语新闻培训思路,从写作框架到用词再到标题然后标点符号拼音,巨细无遗。“总之,我也希望还原我当年自己的学习过程给大家。”

严师:按照一线标准批改作业

在给同学们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大家普遍感受出倪老师要求比较严格。“其实你们有些时候觉得这句话本身没什么问题,语法结构没什么问题,为什么我还会改?是因为你把这样的句子放到新闻媒体,它不是一个符合规范的英语新闻。”因此倪老师在修改的时候严格按照一线的标准去做。让每位同学的作业在改完以后,再稍做调整就可以达到直接刊登到报纸上的标准。“我希望给大家树立一个标准的意识,就是符合规范的、能见报的文章是什么样子。”他希望学生们不仅仅要把句子写对了,还要遵从新闻表达的规范

密密麻麻的批改脚注

倪老师坦言,每改一篇作业用时接近30~40分钟。有些段落他直接重写,因为它不符合新闻的规范。倪老师本可以选择轻松的改法,比如只改几个用词或语法错误。”但我觉得从这门课的定位来讲,这是对同学的不负责任,我觉得还是要让大家知道真正的一个行业规范是什么样的,而不是说我句子写成这样就可以了。”

正文完。

  彩蛋时间

记者时的访学见闻

倪老师在德国古纳雅尔出版社交流期间写过一篇特稿,关于坦桑尼亚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坦桑尼亚政府想要在当地开采铀矿,开采必然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甚至是产生核辐射,会对当地的野生动物产生一些威胁。倪老师就按照网站上的号码打电话联系了巴黎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相关部门的秘书长,没想到真的是本人接的电话。在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背景和意图,秘书长也认真地回答了他的问题,丝毫没有耍官腔。

(与德国同事)

通过这次采访经历,倪老师感受到欧洲在信息公开方面做得确实比较好,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在获取信息方面很少会碰到一些阻碍。“你想要采访谁,理论上说,都可以找得到。”倪老师说道。

(在德国GEO杂志刊发的关于坦桑尼亚Selous自然保护区开采铀矿风波稿件)

翻译伊恩布·鲁玛作品

伊恩·布鲁玛,美国纽约巴德学院民主、人权与新闻学教授。其作品有《零年:1945》、《罪恶的代价:德国与日本的战争记忆》等。

倪老师有一阵子痴迷于伊恩布鲁玛的作品,觉得他的文字中既有学者的渊博,又有记者的通达,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2013年,他受邀到上海书展做讲座,倪老师特别激动,希望有机会能和他见一面。于是便给他写信,结果当事人答应了。

在签售会上,倪老师就拿了一本他的英文原版书到现场,当时上海书评资深的编辑盛韵老师作为他的翻译正好在场,在她的引荐下,倪涛老师最终获得了采访布鲁玛的机会。

采访结束后,在同布鲁玛闲聊的过程中,倪老师了解到布鲁玛正在写一本新书,关于1945年二战结束那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故事。

截自豆瓣图书

倪老师告诉他自己对做翻译很感兴趣,便问布鲁玛是否可以把他介绍给他的代理人。没想到布鲁玛当即答应了,倪老师原以为他只是客套一下。没想到一段时间后,他的代理人真的给倪老师写信了,告诉他广西师大出版社获得了版权,问倪老师是否能提前帮他联系一下出版社?

后来,倪老师又收到了一封来自广西师大出版社的邮件,他得知布鲁玛和他的代理推荐自己来做翻译,但是出版社翻译之前需要试译,问倪老师是否所以能试一段?三天后,倪老师就把试译部分发过去了。获得回复说,一致通过,最终这本书的翻译就交到了倪老师手里。

回忆起那段时光,倪老师说,“真的是很累的事情,有些时候废寝忘食,晚上一两点钟还在翻译,投入很多的精力,甚至有点用力过猛了。”对于自己的第一本译著,倪老师丝毫不敢含糊,花费很多心思,他说要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要负责、对出版社更要负责。

倪老师坦言对于自己的第一本译注虽有瑕疵,但出版社内部极大认可了他的翻译。为了保证质量,审教的时候倪老师又花了两个月审了两遍,最终交给了出版社。整本书的翻译将近花了一年时间,尽管物质报酬微薄,但倪老师从一开始就体会到了翻译的乐趣,从而一发不可收获,后来陆陆续续就把布鲁玛另外三本书都翻译下来。

2015年2月,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零年:1945》。那时,倪老师正在日本旅行,在日本山梨县的一家日式旅馆翻到了一份报纸,报纸报道了《year zero》这本书日文版同期在日本发行。他想到自己倾注心血的中文版也在这一时期发行,内心很是感慨。

(在联合国人居署亚太总部参加大众研讨会《西日本新闻报纸版面》)

做翻译的经历让倪老师颇有感触,“翻译对语言的提升却有帮助,但是有限的,因为与自己写作还是有很大区别。”

倪老师十分认同邓老师建议同学们做翻译的观点。他建议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并且对翻译有热情,不妨认真坐下来好好的翻译一本书。不仅能提高英语也能提高对中文的领悟、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学识和眼界。

但倪老师不建议大家像他这样全身心投入这么长时间去翻译,除非自身真的很喜欢。如果在大学能有一些自己的时间去做翻译,倪老师觉得也是挺好的机会。

FDU国小新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To see the world ,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点个“在看”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ww.pljbc.cn/?id=802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