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位创业者的真实案例与难题拆解,看应对变化的组织力打造 | CAN+开学季金牌导师返场线上课

admin 阅读:7 2024-05-06 22:11:47 评论:0

参加君说

变局之下,组织力日益成为企业敏捷应对市场变化并得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日前,2022年CAN+开学季金牌导师返场线上课开展第五讲,前华为人力资源副总裁、华为大学首位筹备校长吴建国老师应邀进行了线上分享。

吴建国老师拆解了以华为为代表的伟大企业的组织管理经验,围绕“一个能够穿越周期的卓越组织是如何炼成的”这一话题提纲挈领地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吴建国老师指出,每个企业都会经历各种成败起伏,只要挺过危机,这股能量就会成为企业成长的不竭动力。生存焦虑下,企业想要健康活下去有三大关键举措:止血,确保现金流安全;提气,激发团队奋战勇气;突破,聚焦城墙口实施饱和攻击

而在不确定时代,业务周期越来越短,企业想要成就卓越,需具备两大要素: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面对不确定性,企业的决策不可能完全正确,一定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但与此同时,组织必须充满活力,企业穿越周期靠的是组织力。

组织力升级的基石包括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以客户\用户为中心,以价值创造者为本,以核心团队驱动。一个企业想真正提升组织力,核心是“人效”。“人效”的高低对企业是生死线,不是好坏线。

分享结束后,王小卤创始人王雄(无界消费创新营四期学员)、神策数据创始人桑文锋(科技与产业升级营二期学员))、凯叔讲故事创始人王凯(自学社学员)、久久丫总经理江南(无界消费创新营一期学员)四位参加CANPLUS的同学,分享了自己为应对变化在组织管理方面做的尝试与思考,并就目前遇到的挑战与困惑与吴建国老师进行了交流。

以下是互动环节的内容整理,希望对你也有所帮助。

此外,2022年7月6日,由弘章资本主办、首钢基金参加CANPLUS协办的第二届美味中国高峰论坛将在线上举行,我们将通过“参加CANPLUS”视频号,邀请您共赴这场来之不易的美味盛宴。

一问:如何界定高绩效奋斗者?

王雄:王小卤成立于2016年,2019年开始聚焦大单品虎皮凤爪,目前已经取得了十几倍的增长,算是零食行业近几年来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疫情期间,我们公司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原材料价格上涨严重,对公司整个线上和线下的生意模型影响非常大;其次,今年公司原本预计新招100人左右,但受多重外部因素影响,招聘名额几乎砍半。我们对组织结构进行了一些策略调整:一方面,研发人员的headcount(预计招聘人数)是不设限的;另一方面,虽然headcount没有增加,但随着不少大厂裁员,一些原大厂员工被邀请加入我们公司。所以,虽然我们的headcount减少了,但人才密度反而得到提升。我们在现金流、战略聚焦以及组织成长方面也做了很多应对措施。首先是现金流,我们一直在对账上的现金进行极限测试,按照24个月来安排公司的现金流。还有就是战略聚焦,我们一直按照压强原则去做大单品,所有的推广资源、研发资源都集中到虎皮凤爪这一单品上,因此我们能够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并行发展。今年618大促,很多以线上为主的公司都受到了流量波动的影响,我们公司因为大单品策略可以溢出到线下,所以在线下进行了比较大的加码,今年618业绩同比去年有了一些增长。最后一点是组织成长。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员工在公司能否得到成长,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现金激励的方式。同时,我们也会通过自己培养人才以及从外部引进高密度人才等方式,形成局部的熵减。在此过程中,我也有一个困惑。吴老师提到公司要以奋斗者为本,但如何界定“高绩效的奋斗者”?员工取得的业绩有一些是源于行业机会,并非完全由个人驱动,所以在分钱这件事上我们一直做得比较保守。我个人想做得更“激进”一点,但不知道怎么把这件事做好。  吴建国:首先,你刚刚提到的几点应对措施非常棒。其次,关于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我认为谨慎的态度是正确的。之所以要谨慎,不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一旦出了错误可能对整个团队造成影响,产生相对不公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高速成长的企业中普遍存在。员工的价值衡量有一个标准,叫“1+3”。“1”是业绩评价。但业绩本身可能源自个人能力,也可能由于行情较好、获得支持力度较大,或者这件事本身难度不大。所以从业绩评价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多的是给一些临时性的奖励,比如发奖金,哪怕分错了影响也不大。此外还有3个评价标准,这3个评价标准都很难量化。第一个是价值观评价,即员工是否和公司志同道合。如果确定员工三到五年之后依然能和公司共同发展,那公司就可以放心去培养TA。第二个是成长性评价,即在同样的贡献下,哪些员工具有更大的成长空间。第三个是胜任力评价,即排除偶然因素之后的个人能力如何,管理者的胜任力主要包括目标管理能力、带队伍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如果这三项能力很强,再加上三观正、成长性高,那么对TA进行激励就没错。当然长效激励机制是动态的,过去的限制性股权或者期权都偏刚性。但人性复杂而多变,既有积极的、善意的一面,也有惰怠的、贪婪的一面,而且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激励要有动态性,要保留对长效激励的调整与收回权力。

二问:追求高增长错了吗?

桑文锋:神策数据是一家诞生于2015年的大数据分析和营销科技企业,近期刚完成2亿美元D轮融资。我想聊的话题是创始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心境变化。2019年,神策数据在大数据分析这一细分赛道已经是比较领先的公司。但在融资阶段,不少投资机构认为我们所在的市场太小,未来可能没有足够的增长空间。我本身作为CEO也希望能做一件更大的事。因此,2020年神策数据做了一次大的战略升级,业务进一步拓展到了营销云、营销科技等相关领域,由此市场规模就不成问题了。在此过程中我们也提出了更激进的目标,期望未来十年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千亿美金级别的To B软件公司之一。基于这一逻辑,过去两年神策数据的扩张可以说非常激进,背后的逻辑就是追求高增长高估值。但是,今年整个大环境发生了巨变,我们的经营策略也必须随之调整,也就是从追求高增长高估值,转换为提升营收质量和人效,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我一直想打造一个卓越的企业,此前的增长目标比较高,经过这次调整等于把目标调低了。虽然在业内仍然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对我而言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一个合伙人表示,我们不能追求单方面的卓越,虽然我们营收增长比较快,但是人效很低,属于严重偏科的情况。我一想确实有道理,所以现在的经营逻辑就是追求高质量的增长,同时也对未来一两年的盈利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如果2019年我们经历了这次“寒冬”,我们的经营策略其实不用调整,因为当时我们就是一个比较精简的策略。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作为创业者其实还是期望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我认为小而美肯定是不够的,我还是期望大而美。在此过程中,我的心境也经历了很多起起伏伏,也需要心力的调整。 吴建国:首先,企业追求高增长没有错。因为企业必须要形成一定规模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帮助到更多的组织和个人。一家公司的抱负一般不会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小馄饨店,而是更希望成为苹果、谷歌、华为这样的企业。我认为这是一种社会影响力的体现,所以追求持续增长没错但是我们还要记住两个基本逻辑。第一,基业长青的“长”,不是经常的“常”,是长期的“长”,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一路高歌猛进。任正非曾经总结,百年老店在差不多100年的时间里至少会经历三次生死危机,包括IBM、苹果、微软都经历过非常大的成长低谷。所以业绩起伏是正常的。你们的公司现在只是增长率下降了,即便未来你们成为世界第一的To B软件公司,依然可能会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所以我们看得长远一些,也就能更坦然接受这一规律。第二,很多企业经历几次环境周期就死掉了,活下来的企业才可能成为伟大的企业。每次危机都是优胜劣汰的过程,正如达尔文在生物进化论里提到的,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既不是智商最高的,也不是体力最强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所以阶段性走得快也好慢也好,是否能扛得住环境巨变才是生命力强大的检验标准。所以你现在的调整策略是对的,因为环境变了。如果不调整,就是和环境作对。当下的低增长是为了蓄势待发,让你未来发展得更好。同时,你在退潮的时候才会发现公司原本被短期机会和资本牵着走,只考虑增长和估值,反而忽略了内功的修炼。现在你可以更加心平气和地练好内功。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变得更理性了,过去的投资逻辑也在调整,资本更愿意接受具有韧性的企业,追求具有长期价值的企业。所以,增长和高收益只是表象,最重要的是个人的修行和企业的修炼。这种心态的变化,也是组织成长中更重要的必修课。

三问:管理和创新,如何平衡?

王凯:凯叔讲故事主要做儿童有关的音视频内容,内部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内容团队;同时我们也做APP、图书和故事玩偶。我们的组织发展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组织的蒙昧期。公司一开始属于“无组织无纪律”,我们没有具体的上班时间,大家的目的就是创作出好的内容。所以这一阶段是我们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我们开始做APP之后,不断引入互联网高管时,公司开始有了非常清晰的规章制度,在互联网业务端开始有了增长。但是规矩多了就会反噬创造力。那个时候我们也会发现,所有的创作经验都锁在每个创作者的头脑里。我们就在思考如何把这些经验固化成组织知识,让所有人都能具备80分以上的水平。于是我们开始不断搭建业务流程,目前已经有了清晰的内容打造的流程。但最近我们又遇到一些麻烦事儿,我们内容创作采用的是工作室模式,每个工作室可能会同时打造不同的产品。这种生产模式存在一个问题,工作室本来是一个创作组织,现在变成了一个行政组织,即它并非为创作而组织,而是为管理而组织,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人才不流动,不能总是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项目上。不知道其他行业中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可以让人员更好地自由流动起来,围绕每个项目达到资源的自由配置?吴建国:这其实是一个有关跨界的问题,很多公司都会遇到这类问题,并不局限于儿童内容创作领域。我分享三个可能的方向。第一个来自腾讯游戏。游戏也属于内容创作,腾讯游戏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板结的问题。所谓板结,首先是团队可能擅长做某一类内容,但做另一类内容就不太行;其次就是团队的成长性变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腾讯游戏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双向选择”。比如A团队的人在业绩合格、不违反公司价值观的前提下,就可以在内部进行双向选择。原则上团队的领导需要放人,如果企业文化足够开放的话,类似腾讯的这种“活水计划”是可行的。第二个来自3M公司,这是美国创造力最强的公司之一。它的很多创新机制被其他企业广泛借鉴,其中就包括Google。3M在100年前就提出,要给创作人员15%的自由时间用于个人研究和创作,到Google这一比例就变成了20%。在这一时间内,员工没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但期间产生了好的创意,公司会为此买单。Google的很多优质产品,就是员工在自由时间里做出来的。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允许公司内部形成一些“自发小组”,他们可以在正式组织之外,双向选择,利用“业余”时间搭伙创新。第三个,是华为、腾讯等公司都实践过的,即从制度上鼓励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很多创意公司,无论是奈飞还是皮克斯也都在鼓励这种基层创新,基层向上提出创意,经过公司审核批准之后,会为此成立新的项目组织,帮助组建新团队并给予资金支持。但创意人不一定能做team leader,新组织需要根据目标来建设,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领导角色。总之,组织的“液态化”,是2C业务组织形态的发展趋势。这是我目前想到的三个方向,每一个方向都伴随一些挑战。但是我认为都可以尝试,在尝试中把它变成一个好的模式。所有模式都是开放的,但是真正让它发挥作用,真正具备商业的可操作性,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你提到内容制作流程化。我认为,对于创意公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的创造力重于流程,工具化的流程能够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但过度可能会适得其反。创造力的评价体系一定是越来越走向非完全量化,类似前期的风险投资,由不确定的创造带来更高的价值成果,不是让人成为系统和工具的奴隶,而是成为主人。

四问:如何选拔带队打仗的人?

江南:久久丫是一家传统的卤味制造和零售企业。业务模式是双轮驱动,后台是生产制造,前台是小业态加盟连锁,目前在全国拥有四千家门店。过去几年,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变。但久久丫依然在快速发展。即便在上海封控期间,久久丫在上海通过团购也做到了月销量三四千万。但环境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也肉眼可见。首先就是消费能力的下降,大家消费更谨慎,消费频次在下降。我们主要采取了两个策略,一个是下沉,做年轻群体消费得起的高性价比产品;一个是创新,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做更多产品的创新。2020年,我们也请外部机构做了战略咨询。对方给出的建议就是没有一招鲜,我们这种传统行业就是做苦活累活的,木桶的每一个板都很重要。在这一战略指导下,疫情以来我们也没有太多心理波动,就是扎扎实实抓产品,抓门店服务,抓基本供应。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中高层的迭代,大家都具备足够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但在高速扩张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有关人才厚度的问题。因为要下沉到更多市场,我们的中层地面部队需要更多能够带队“打仗”的团长级人才。我们发现,如果“拔苗助长”,也就是从下面一层一层提拔上来的人才,他们很难胜任这个职位。所以想请教的是我们需要做多少的人才冗余,或者在哪一个层级做冗余,才能支撑目前的战略扩张速度?吴建国:这个问题是所有公司,特别是门店类公司经营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如果“拔苗助长”,肯定会出现不能胜任的情况。同时如果储备了一批经理或者店长,但是不“打仗”,那就是废才。实际上,我们要学会“干中培养”。其中有三点非常重要。第一点,在选人的时候就要做好“种子”的培养。我们要选有实干精神的人,最好是从一线、从底层做起的人。其中包含两个维度,其一是在考虑成长性的基础上,保证你选拔的人愿意去你需要他去的地方,尤其如果你要做下沉市场的话。其二是提高选苗子的精准率,这样会提高成才率。人才的重点不是人数,而是成才率。如果没有这一个基础,你未来就会走得很慢。第二点,假设你要选拔店长这一级人才的话,就需要下探1-2个级别,因为越往下好苗子越多。比如,你要选100个店长,在这一层面之下可能有200个以上的候选人。这种可能性不一定存在于门店内,比如其他部门的人,可能以前做过门店工作,也会兼顾外部人才的引入。第三点,就是在团队里选拔出最厉害的店长做老师。这里可以借鉴华为的经验。比如,华为当年要培养100个国家代表,我们就先在已有的国家代表里选拔出5个最牛的代表,这些人是真正“打过仗”的人。他们要总结出胜任国家代表最重要的5-8项关键能力要素,把自己的经验编成全真的案例,在课堂上亲授,教会大家怎么“打仗”,也就是把战场搬到课堂上。在这一过程中,真实情况下会遇到的关键难题基本已经在课堂上训练过了。培训结束后,评价合格的这些人到前线“打仗”的时候,我们还会再跟踪一段时间,一是要有人在战场上指导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并考察他们“打仗”到底行不行,不行的话再调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战为训、以战验训”的高效成长循环模式。

 END

往期精彩文章

鲁秀琼:疫情大考下,消费品公司如何穿越周期?

王煜全:世界的发展会由三重周期来深刻影响和塑造

怡诺:逆周期投资的回报往往是最高的

朱民:俄乌冲突之后,全球走向滞涨和分裂

往期精彩视频刻报名热门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ww.pljbc.cn/?id=525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